关于智能化,有两种说法:
一种是系统说,即智能化不需要研发具体产品,或者说不需要定型的成套产品,更多的是系统解决方案,有了解决方案,普通成套产品集成了传感器、智能终端、网关以及云平台就可以,需要什么配套装置就到市场上找什么,都可以集成出来的。
还有一种就是产品说,根据智能化需求,将传感器、边缘计算处理器等在元件上一体化设计集成,智能终端等多参量采集模块,通讯单元、网关等定制化设备集成在开关成套产品内部,专用通讯插件,专用防电磁干扰通讯通道和隔室,现场触摸屏具有实时显示、操控、报警等功能,定制化配电云平台,数字孪生后台系统,开关状态、资产信息、运维信息等等通过专家诊断系统,可视化界面一目了然。
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从市场角度去看,不同的纬度、想法不同,系统说或者解决方案说是从一个视野广阔、大而全角度来看,站的高度比较高,系统解决方案,不同行业、不同用途等等都有方案,似乎都可以满足,从系统角度出发无所不能,但又似乎啥也没有。各个行业、领域需求不同,数据中心需要可靠低能效。智能港口需要安全灵活减排,智慧社区需要便捷高效,智能水务、智能银行、智能校园、智能街区等等全社会都在智能化,都在为双碳目标努力,所以智能化机会很多,这也就是说系统说已经全面了解了需求,只需在细节上微调即可。
产品说似乎就没那么高大上了,目标集中小而精,就如同当年通用电气(GE)搞工业互联网,做全世界最大的工业软件公司一样,庞大、复杂的软件系统劳民伤财最终拖累了整个公司。而施耐德等则是专注于专业领域,通过智能断路器、传感器、微型网关等硬件产品,ECOSTRUCTURE等软件成功实现产品智能化,这就是区别。
智能化终究离不开优异的硬件、软件产品,没有产品的天马行空是不切实际的,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才是关键。各个领域、行业有不同的需求,但都是基于在线监测、状态感知、边缘计算、远程操控等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、能效管理、安全管控,节能减排,智能柔性,自愈。
我们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,智能化需要顶层设计,但当今智能化还处于摸索阶段,没有标准,缺乏模板,因此客户的真实需求也不明朗,实现方法也多种多样,各个企业都在提供解决方案,但缺乏基层产品的解决方案就缺乏说服力,缺乏数据支撑就难以实现长期的、系统的、可持续的智能化。
数字化空气断路器实现无限互联互通,使用数字模块定制。控制单元通过安全、非接触式的无线蓝牙和NFC近场通讯技术实现与智能手机互联,提升运维效率;通过“千里眼”实时远程监控功能及本地全新MTZ移动应用,实现全面危机管理。
精准测量:内置精准的1级精度电能测量功能,超宽精度保持范围,符合最新国际标准和设计规范,并获得第三方机构认证;实时提供精准建筑能耗数据,全面提高节能增效能力。
智能化也需要基础平台,万丈高楼平地起,术业有专攻,只有不断积累,在需要智能化的领域深耕,针对痛点,总结经验,积累数据,创造可持续长期发展的智能化,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! 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,或者有些只是技术改进,不是所有的都需要云平台,或者都需要数据孪生,都需要边缘计算,只需要一个智能微断就可以解决,或者加个智能终端即可满足要求,实现配电的防火灾等安全防护。
过度智能化会造成资源浪费,更加不利于碳达峰、碳中和。